top of page
搜尋

那些年與我共事的她,還有我學會的事


我曾有一位祕書,姑且稱她為 A。


她年紀比我大,是二度就業的女性。孩子稍大後重返職場,英文流利,態度也認真。她在回歸家庭前,曾在外商公司擔任總經理秘書。當時的我還年輕,對管理沒太多經驗(其實也不喜歡管人),有她這樣一位幫手,確實幫我省了不少力。


我本身擅長業務與策略,也習慣在外面奔波,把內部事務交給她打理。她確實也做得不錯。但她有個很大的毛病——愛打小報告。


不過可能我們家族的性格都不是那種耳根子軟的類型(對,我們是家族企業,我跟我媽),所以雖然她常常告訴我某某人做了什麼,我們也只是聽聽,不會立刻反應。寧可觀察、印證後再說。


我們的公司曾經是一個「沒有派系、沒有應酬、沒有內外帳」的單純體系。下班就是各自回家,我也不愛跟客戶、廠商吃飯(I 型人格就是這樣)。帳本也只有一本,由長輩嚴格把關,乾淨透明。總是當選最佳保稅廠。


但一切在我賣掉公司之後改變了。我不再是老闆,公司的新管理層心胸狹窄、派系林立。而 A,也開始頻繁主動找新老闆講話,自居為「我過去的親信」,專門打我的小報告以求上位。變成踩我最嚴重的人。藉此轉變成新老闆的親信(專門打小報告)


只是她沒搞清楚,新的遊戲規則已經不一樣了。她一邊想繼續扮演親信角色,一邊又與新體系格格不入,最後反而成為眾矢之的。過了幾年,她也離開了公司。


我離開後,她就常常私下找我,說她懷念從前那段單純的時光,問我能不能再聘用她。


說來也奇妙,當初在公司時我很信任她,但一旦我抽身離開、沒有防火牆保護,過去那些「無傷大雅的小手段」開始變得刺眼。那一刻我才徹底明白:未來的組織裡,不能再有這樣的人。



---


組織的慢性病,與我選擇離開的真正原因


中型企業常有一種困境:一些跟著你打拼多年的夥伴,到了某個階段已經「不適任」,但你卻不忍心處理。因為習慣、因為感情、因為一句「歹歹馬也有一步踢」,就繼續讓他們留下來。


這些「安逸」,其實就是組織的慢性病。而身在其中的我們,常常渾然不覺。


某程度上,我會賣掉公司,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慢性病我無力也無心治療。我太懶了,不想再管人、管內部摩擦。於是我選擇結束。



---

ree

這五年,我學會把自己活得更清楚


離開之後這五年,我走了很多彎路,也試了不少新東西。失敗過,調整過。但我慢慢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

我知道我不適合經營一個十人以上的公司。我喜歡自己開發產品,把工廠外包,寫文案,談代理,把公司縮小、簡化、美化。我放棄了一些生意,但我不覺得可惜。


我沒有「飛天的野心」,但我想讓事情正確地、小而穩地走下去。



---


決策的本質,是決定不要做什麼


這幾年我最大的領悟是:真正的決策,並不是「決定要做什麼」,而是謹慎地「決定不要做什麼」。


我現在的公司人不多,但每一位都能獨立作業,會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。除了開發之外,文書流程我都盡量自動化。任何人離開,都有備案、能快速替補。因為我不想再為了一個人的離職而整個流程卡住。


這是我 45 歲之後創業的心境,也是年輕時不曾理解的邏輯。



---


結語:歲月的好處


年紀漸長,眼睛老花了,腦子反應慢了,但很多年輕時不懂、不敢、不想面對的事,現在反而越來越清楚。


我不會回頭,也不再後悔。


因為,我終於知道,自己要怎樣的生活,也知道——我不要什麼樣的組織、什麼樣的公司、什麼樣的合作關係。




 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