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年之路》讀後感:從外求到內觀,我的中年選擇與重返內心平靜
- Black Sheep
- 6月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先簡單介紹一下" 中年之路" 這本書
這本書的原名是《The Middle Passage: From Misery to Meaning in Midlife》,作者是美國榮格派心理分析師詹姆斯·霍利斯(James Hollis)。中文版譯名為《中年之路:穿越幽暗,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》
這本書並非僅僅探討中年危機,而是深入剖析中年期作為人生轉折點的心理歷程。霍利斯認為,中年是一段從「第一成年期」過渡到「第二成年期」的過程,這段旅程充滿了自我質疑、失落與重建。他指出,許多人在中年時期會感受到內在的空虛與迷惘,這是因為早期建立的自我認同與生活模式不再適用,需要重新審視並整合內在的需求與價值觀 。
書中強調,這段旅程雖然充滿挑戰,但也是個人成長與轉化的契機。透過面對內在的陰影、撤回對他人的投射,以及與自性(Self)的連結,個體可以實現更深層次的自我認識與整合,進而過上更有意義的人生 。
============我是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年輕時,我也曾讀過榮格。他說:「人在年輕時總向外發展,而中年之後會逐漸向內。」當時我只覺得這句話哲理十足,卻無法真正理解。
直到四十幾歲,我重新選擇創業,卻不再追求光鮮亮麗、不再招兵買馬、不再討好市場——而是選擇一條極簡之路,一個能讓我與自己對話的空間。
那時我才明白:原來,榮格不是在講哲學,而是在描述中年靈魂的真實風景。
年輕的我是「向外長」的
當時的我,用盡力氣想證明自己能行。學歷、收入、品牌合作、業界聲望,每一樣都是我伸出去的藤蔓——我想攀住世界的牆,讓自己爬得更高一點,好像只有這樣,我的存在才算數。
把家族事業做大,做成功,是我那時生命的延伸,但也是一場無止盡的證明遊戲。當時的我,是為了讓別人看見我,而不是為了自己而走。
但是越走我越疲倦,感覺自己似乎永遠在追逐一個看不到終點的結果。而我也越走越挫折,因為這個事業跟道路,其實並不是我真的想要做的事情。
因此我覺得我自己生病了,我不斷渴求認同,金錢,財富,但是我也同時被那種慾望吞蝕掉。我越來越不擇手段,心越來越大,但也越來越空洞,跟家人的關係表現上看起來很好,但是其實卻不斷被親戚吸血
中年後,我選擇斷捨離,也選擇誠實
45歲之後,我再一次創業。我運氣很好,找到人買下我們公司,也算是對所有吸血的家人一個交代。 然後自己重新出發。
但這一次,我沒有選擇擴張、沒有選擇拼死拼活。取而代之的,是極簡與斷捨離——不只是物質層面上的捨去,更是身份認同上的釋放。我開始放下「企業家應該長什麼樣子」的幻想,放下過去那些只為了取悅他人的角色。
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,特別是從繁華回歸平淡。我也因為不甘心而做錯許多決定,也因為大環境的問題 有的事業單位不得不賠錢關掉。
但回頭看來,正是因為那種殘存的不甘心,才導致我的失敗。
就像《中年之路》作者詹姆斯·霍利斯所說,中年轉向的核心不是「放棄」,而是「誠實」——對自己誠實,對渴望誠實,對過去的傷口誠實。
這不代表我躺平,而是我終於願意不再掩蓋那個一直想呼吸、想被看見的自己。這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事情,而是一個不斷跟自己對話的過程,不斷詢問自己。
好像是原來的自己被藏在角落的最深處,你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找到那個自己,但是找到後,你還要縫補她身上的衣服,並且仔細清理她,才能看到那個自己的原樣(中間還會找錯
個體化的旅程:我看見了誰,又放下了誰
我曾在角色中迷失太久,直到我允許自己開始「內觀」——我寫下自己的情緒,面對那些過往創傷,也慢慢拆解那些習得的防衛。我開始看懂:有些選擇,是為了生存而委屈;有些堅持,是出於恐懼而不是熱愛。
霍利斯在書中提到「個體化歷程」(Individuation),是一段整合內在各面向的旅程。我終於願意回頭,牽起那個曾經為了照顧他人而壓抑的自己,聆聽那個想創作、想安靜地思考、想自由流動的靈魂。
我不再羨慕別人有幾百個員工、幾十億營收。我更在乎我是否能睡得好、是否每天仍保有創作與思考的空間、是否可以和團隊好好說話,而不是只靠KPI逼人前行。
成熟的選擇,是轉向內在自由
我從一個「演員」成為一個「真誠生活的人」。中年不是下坡,而是一場心理的返鄉。從不停下來,而是減速,轉彎,往真正重要的方向去走。
現在的我,生活不張揚,選擇低調。但我知道,這是我自己選的路。我也發現我再也不看購物網站跟去購買名牌商品,很自然而然的,那種焦躁的慾望就消失了,同時心也靜了下來
我把注意力從「外界的肯定」轉向「內心的平靜」;我不再追求完美的體系,而是選擇讓 AI 協作幫助我簡化流程,保留創造力;我不再擔心別人怎麼看我,而是更關心我是否還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。更不擔心自己穿什麼,只要我自己舒服就好
這就是我四十歲後的創業選擇,也是一場以《中年之路》為底蘊的生命重構。
中年是一次重啟,不是終章

中年不是危機,而是邀請。它邀請你從角色中退場,進入真實。從「討好世界」的遊戲中退下,重新撿起那個曾經簡單、誠實、但被你丟棄的自己。
如果你也正走在這條中年之路,願你也能夠勇敢轉向,走回那條通往內在的路——不需要外界喝采,只有自己點頭,為自己而活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