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我怎麼開始寫作副業這條路?


兩年多前開始想要把自己工作的經驗,對市場的觀察寫下來。


一方面是因為我愛講話;另一方面也想試看看能不能做點自我宣傳,找到顧問的工作(不過連我外國朋友們都說這是個bad idea,--因為我太直接了)


既然要開始寫,要決定的事很多:發表平台,寫作語言,發表主題與受眾


如何選擇平台? 


一開始是考慮Medium 或是方格子。但覺得自己的受眾都在國外,因此就不考慮中文跟方格子(而且台灣市場不夠大)。因為我過去的工作經驗已經在 LinkedIn 累積了一定人脈,舊人脈就是最好的基礎。

原本的打算:如果能穩定在Linkedin 聚集更多受眾,之後再引導到 Medium(我很誠實地承認,因為Medium 可以收費..) 


寫什麼主題?試水溫很重要


我寫作的主題也調整過好幾次。 從 ESG,到後來專注在市場觀察、供應鏈管理、市場消息、財報分析⋯⋯用不同的主題來測試受眾反應。


在LinkedIn 上發表(其實不管任何平台),持續性很重要。尤其是寫產業跟市場分析,時效性也很重要。因為你得跟得上時事,吸引的眼球才會多。


我給自己的目標是一個月至少兩篇,真的沒辦法也要有一篇。 這樣 LinkedIn 推送的機率才高很多。

我前陣子偷懶,兩個月只寫了一篇,之後很明顯文章的觸及量就下降不少。 LinkedIn 就是要你辛苦耕耘啊~要是不持續寫,很難產生爆文,跟 Threads 不一樣


有寫就有機會——但要撐一段「沒人看」的時光


我持續性寫了一年多,才被其他媒體注意到,並且有自媒體來採訪我。 因為在我所處的領域,幾乎沒有亞洲供應商的聲音。而且我自己在這個行業也經營了許久,有基礎的人脈跟聲譽,這也增加了我文章的可信度



Medium 的失敗教訓:平台不會幫你找讀者


我在Medium的測試是大失敗....

原本的打算是:當我在LinkedIn 上的流量到一定程度之後,就改成在LinkedIn 寫Summary,再貼上Medium連結。


但是我發現雖然在LinkedIn 上點讚的人數很多,但是真正去Medium 讀的卻很少。訂閱我Medium的人也不多。都是從LinkedIn 過去的。


簡單來說,Medium身為一個平台, 並沒有幫我增加受眾。我有懷疑可能是主題的關係。


我懷疑可能是主題的關係: 我寫的主題適合Linkedin受眾,但不適合Medium。 最近我嘗試寫一些不同於LinkedIn 的主題PO在Medium 上,再來測試看看效果。



專業內容 + 長期寫作 = 個人品牌



我的題目,受眾還是在LinkedIn 多(已經有產業聚集效應)。而產業型文章也剛好能慢慢建立個人品牌。

後來就有平台來邀稿,請我寫專欄。


怎麼談稿費? 


在談稿費,之前我也稍微打聽了他們付費的金額


我跟對方說,雖然我不是以寫作為專職,但是我認為我的文章跟我的知識有一定的價值。


報酬對我來說是一種“認可” 。若他們認可我貢獻的價值,我會希望有相對等的報酬( 不要把自己便宜賣掉)



為了顯示我可以產生的貢獻度, 我也提供我接下來一整年要寫作的主題,讓對方評估是不是要邀請我當專欄作家 ? 


但,既然要收費,這個就真的變成了工作。心情再差,工作再忙,也是得交稿....


成為專欄作者是我人生一個想不到的轉折。原本只是想分享經驗,看看能不能在Medium上賺點外快。但是重點是,我在這個產業二十年了,我看著這個產業的變化,真的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(我敢寫是因為我也半離開這個產業了)。




我怎麼用AI當我的小幫手 ? 


我注意到許多人用AI寫作並用n8n 自動排程發表,我沒辦法。


因為我並不喜歡AI寫出來的東西。


我曾經試著把我要研究的主題資料丟進去讓AI幫忙整理,寫文章,但往往AI 先寫好了,我反而無從改起,也失去了我自己的風格,變成很平庸。


但這並不表示我不會用AI幫忙。 


我採取的方法是:自己先寫,再讓AI幫我改正文法或幫忙翻譯(因為我常常用中英文一起寫)。而且我覺得AI還蠻會幫我下標題的(這點我自己很弱) 。


之後再讓AI 讀一次,請他幫我挑剔文章的問題。這時候AI 就可以用讀者的角度幫忙我補強文章內講不夠清楚的地方。



寫作是讓大腦動起來的方法,不只是輸出而已



我並不是一個文筆很好的人,但寫作的重點在於你的”觀點”跟”角度”。


除了多閱讀時事新聞之外,我喜歡看社會歷史經濟方面的書。因為社會科學研究可以提供思考的角度跟方法。新聞媒體時事以及你自己經歷的事情是食材,閱讀他人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更可以提供你煮法 。


另外要很注意台灣的新聞報導,我常常發現台灣產業新聞,甚至國際新聞連最基本的查證能力都失去。你讀進去的是垃圾,出來的東西也是垃圾。



如果你也想靠寫作做點什麼,這是我的心得:



  1. 選擇對的平台(你要了解自己的優勢跟受眾,選擇最適合你的平台)

  2. 選擇發表語言(英文的受眾通常比較多)

  3. 持續發表(我想到村上春樹提到寫小說是個體力活,難怪他愛跑馬拉松有異曲同工之妙,要有強健的體魄跟意志才能持續寫下去)

  4. 測試主題-- 找到最大共鳴,並且讓自己在那個領域成為專家。 





我不知道寫作會把我帶去哪裡,但我慶幸我有開始


我不知道寫作這條路會引導我走到哪裡。但是我很高興兩年前我選擇開始寫作,不但是一種自我挑戰,也是重新整理我混亂的腦子,重新思考


我們以前被短文荼毒太久了,短電子郵件,社群文字。我們的生活跟思考變成片段化,而失去了自己創造長篇論述的能力。

重新開始寫作,也重新鍛鍊自己大腦,創造論述能力。


因為寫作,我也重新閱讀長篇文字跟書籍。


我也很享受這個過程,因為能夠用這種方式,與不認識的人對話。



重點是,妳永遠都要為自己而寫,是因為有興趣,才值得你繼續寫下去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